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

上帝粒子獲獎 歸功「理論派」發現者

上帝粒子獲獎 歸功「理論派」發現者

http://iservice.libertytimes.com.tw/liveNews/news.php?no=881114&type=%E5%9C%8B%E9%9A%9B&Slots=Live

 【2013/10/8 19:12】

〔本報訊〕諾貝爾物理獎,有「上帝粒子」之稱的「希格斯玻色子(Higgs Boson)」獲得肯定,但主辦單位延後1小時才宣布得主,據了解是因為委員會爭論應該把發現「上帝粒子」的功勞,頒給「理論派」的發現者,還是「實務派」的研究人員?

新聞圖片
希格斯(上圖)與恩格勒特(下圖),對於發現上帝粒子與理論建構貢獻相當大,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肯定。(歐新社)
新聞圖片

延後宣布 恩格勒特以為沒得獎

 最終這個獎項,由84歲英國物理學家希格斯(Peter Higgs)與80歲的比利時物理學家恩格勒特(Francois Englert)共同獲獎,意味「理論派」抬頭。恩格勒特笑說,原本到了公佈時間,還沒有看到主辦單位宣布,一度以為自己沒有得獎。

 希格斯則以「不知所措」(overwhelmed)形容自己的心情,相當感謝宣布這個獎項的瑞典皇家科學院。他在1964年所發表的「上帝粒子」,解釋了標準模型理論的質量問題。經過50年的驗證過程,終在去年7月被CERN研究團隊發現希格斯粒子,也顯示粒子物理學即將邁入新紀元。

 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,「上帝粒子」這項理論的發現,奠定科學家了解宇宙的里程碑,包括宇宙粒子的質量,有助於後世發展基礎科學,且透過去年大型強子對撞機實驗,也證實了「上帝粒子」的存在,這是屬於整個科學界的勝利。

去年瑞士實驗觀測到「上帝粒子」

 1964年,希格斯與恩格勒特分別提出「上帝粒子」假想,「上帝粒子」以希格斯名字命名,恩格勒特也發表奠定理論基礎的論文,2人在建構「上帝粒子」理論方面同樣貢獻卓著。當年與恩格勒特共同發表相關論文的布朗特(Robert Brout)則已經去世,按照規定,諾貝爾獎不追頒,因此布朗特沒有列在得獎人名單。

 「上帝粒子」理論直到去年(2012年),才由瑞士日內瓦歐洲共同加速器中心(CERN)透過大型強子對撞機(Large Hadron Collider)實驗,觀測到「上帝粒子」。到底該把物理獎頒給進行實驗的「實務派」學者?或是肯定最先提出理論的希格斯等人,成為諾貝爾委員會爭論焦點。

【新聞小百科】
 所謂「上帝粒子」,又稱「希格斯玻色子」。玻色子在粒子學中,被視為一種能量,擁有與其他粒子分享的空間;而「上帝粒子」是最新被證實存在的玻色子,在量子場與其他粒子之間扮演中介角色,製造粒子的拉力,建構物理存在的證據,進而建構出整個宇宙,因此被稱為「上帝粒子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